首页 资讯 > 正文

中能观察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履不停-当前滚动

2023-04-21 01:56:05 中国电力报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曲艺

核心提要


(资料图片)

●聚焦全产业“捕输用封”CCUS产业布局,完善全流程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体系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低碳零碳技术路线,有效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难、续航短等弊端,有力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LNG是航运业实现碳达峰最现实可行的选择,是向实现低碳发展的主流船舶清洁燃料

“双碳”目标之下,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可谓“绿”意盎然。从石油、化工、电力行业到交通领域,各方始终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懈努力。

CCUS“捕”碳“吃”碳助减排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CCUS成为高频词,妥妥占据“C”位。

当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零碳或碳中和目标。相对来看,欧美国家对CCUS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石油、化工、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推进碳资源利用和低碳产业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表示,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和项目稳步发展,但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此外,在我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机制是引导企业发展新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但该机制自2017年起暂停实施。同时,我国已发布CCER方法学200多个,但与CCUS项目有关的方法学仍是空白。”马永生表示,在既无方法学也无交易机制的情况下,CCUS项目经济性难以得到保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将CCUS项目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马永生建议,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聂晓炜建议,制定国家CCUS产业科学规划,试行“链长制”运营模式,构建CCUS碳汇标准并纳入国家碳排放、绿色交易体系,更好发挥CCUS产业战略引擎作用。针对CCUS产业不同区域地质状况、潜力和条件,加强长期战略、顶层规划,统领能力建设、措施配套和资源配置等,重点部署CCUS+深地空间储能和资源开发利用、CCUS+风光电、CCUS+氢能、CCUS+生物质能等前沿和储备性技术攻关应用,聚焦全产业“捕输用封”CCUS产业布局,完善全流程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体系,形成国家“一盘棋”、区域“一体化”。

“目前,我国CCUS发展迅速,但CCUS项目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明确分类,导致项目在准入限制及行政审批中存在阻塞的情况。”对此,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春生表示,建议有关部门综合评估CCUS项目的安全环保特性,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引导企业主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清洁燃料“碳”路未来助出行

交通领域的清洁低碳转型亦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氢能、液化天然气(以下简称“LNG”)等清洁燃料备受推崇。

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炼油分部联合五车间四催化班内操(技师)阮阳越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低碳零碳技术路线,有效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难、续航短等弊端,有力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在阮阳越看来,2022年全国加氢站建设保持了较快的速度,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车用高纯氢气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这也导致大部分已建成的加氢站尚未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他建议,明确支持加油站依法依规开展加氢站、充电站、换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满足多元化补能需求。阮阳越呼吁加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的引导,落实考核和奖励措施,引导石油石化、物流、钢铁、邮政、电商配送等行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围绕氢能交通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氢气储运技术、绿氢制取技术的突破和提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及测评体系,引领国际氢能利用和发展。在氢能产、用较集中区域建设氢气管网,降低氢气运输成本,实现安全运输。

航运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也刻不容缓。

“随着船舶硫排放国际标准日趋严格以及全球航运业减碳压力越来越大,加快推进航运业节能减排,深入推进清洁燃料水上应用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共识。”中海炼化大榭石化副董事长王志良说,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后,包括航运在内的交通领域的碳减排工作成为重点推进的方向之一。

据统计,LNG替代柴油作为船舶燃料,可减排二氧化碳25%、氮氧化物90%、硫氧化物和颗粒物100%。

王志良介绍,在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发展形势下,LNG作为船舶燃料已逐步获得认可,2022年全球新船订单中有超过30%的船舶使用LNG作为燃料,全球替代燃料船舶的新造船订单总数为275艘(不包括电池动力船舶),LNG动力船以222艘的数量遥遥领先,占总订单的81%。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国内航运业推广使用LNG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LNG动力船少、使用LNG燃料动力积极性不高,以及LNG船舶加注站点少、加注不便利等问题。王志良认为,“综合供应可靠性、经济性、技术成熟度、安全监管、减排贡献度、法规完备性等因素,对LNG、甲醇、氨和氢等燃料进行系统对比分析,LNG是航运业实现碳达峰最现实可行的选择,是向实现低碳发展的主流船舶清洁燃料。”他建议,出台LNG加注船建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减税等配套政策,缓解企业建造使用LNG加注船经营压力;出台LNG加注船关键设备国产化引导支持政策,推动“国船国造”,不断完善国际船舶LNG加注基础设施,助力航运业绿色低碳能源结构转型。

责任编辑:沈馨蕊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